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超深松技术的应用及试验效果分析(3)

来源:土壤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松土深度:松土深度一般在40~50 cm,通常需依据耕作层深度、土壤墒情和地块土质等状况具体明确。对于土层深厚、土壤里树根和石头等硬物较少的土

3)松土深度:松土深度一般在40~50 cm,通常需依据耕作层深度、土壤墒情和地块土质等状况具体明确。对于土层深厚、土壤里树根和石头等硬物较少的土地可以深些,反之应浅些,同时要保证超深松作业的松土深度一致。

4)作业间距:作业间距应根据种植农作物的不同及种植模式进行相应的调节。

5)作业周期:应依据地块质量及各类农业机械进地次数来定,通常3~4年超深松一次即可。

6)机具要求:一般采用振动式凿式铲为宜。

4.2 超深松技术的应用原则

1)松土深度要视土壤质量和不同需求来决定,通常对于渍涝地排水或盐碱地排盐洗碱的,可选择50 cm左右的松土深度。而对大多数地块来说,主要是想打破犁底层和增强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可依据土壤综合质量选用40~50 cm的松土深度,以便于“土壤水库”的形成。

2)土壤的含水量要适合,含水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超深松作业。若土壤含水量过少便会增大工作阻力,超深松后还会形成较大的土块;而土壤含水量过多,可能导致拖拉机打滑和超深松后形成泥条的现象。通常当土壤中0~20 cm处的体积密度大于1.4 g/cm3且自然含水率在15%~22%时,宜进行超深松作业。

3)合理确定超深松周期,地块的超深松没必要每年一次,应依据土壤的质地、有机质的多少和土壤的疏松状况灵活确定,通常3~4年超深松1次即可。对于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土地,在开始的第1年要及时的进行超深松作业,这时如果不对土壤进行必要的超深松,农作物的产量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持续采用保护性耕作3年以上而未超深松的土地,以及犁翻或旋耕多年、耕作层厚度在18cm以下的土地,应及时进行超深松。

[1] 杨映彪.机械化全方位深松技术的应用与推广[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20):14-15.

[2] 热西旦·尼扎木.谈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推广应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6,(9):70-70.

[3] 李社潮.东北地区农机深松整地技术要领[J].新农业,2016,(10):44-44.

[4] 刘绍锋,朱兰香.农业机械化深松整地增产技术研究[J].山东农机化,2018,(3):32-34.

[5] 朱春华.深松机械的正确使用与维护[J].农业机械(导购版),2016,(6):91-91.

[6] 金成镇.大型农业机械深松深翻技术要点[J].新农村(黑龙江),2014,(8):248-248.

文章来源:《土壤》 网址: http://www.trqks.cn/qikandaodu/2021/0518/1270.html



上一篇:苗圃地土壤管理方法初探
下一篇:土的义项分合及其语义分析

土壤投稿 | 土壤编辑部| 土壤版面费 | 土壤论文发表 | 土壤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土壤》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