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土壤免费论文网站(土壤学论文参考文献)(3)

来源:土壤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逐步崛起并形成了一个默默耕耘、勤奋创作的作家群体,他们植根于昭通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坚持不懈地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取得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逐步崛起并形成了一个默默耕耘、勤奋创作的作家群体,他们植根于昭通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坚持不懈地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昭通作家近年来在《文学》《作家》《当代》《十月》《钟山》《诗刊》《星星》《大家》《解放军文艺》《散文》《啄木鸟》《文学评论》等数十种全国性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数百万字,并有多篇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诗选刊》《名作欣赏》《作品与争鸣》等全国著名选刊多次转载,产生了如《好大一对羊》等大批创作题材和手法多元化、关注弱势群体、具有强烈忧患意识、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艺术精品,出版了100多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个人作品专集,一些作品荣获了鲁迅文学奖、骏马文学奖、戏剧文学奖、文学奖、当代文学奖、金盾文学奖、梁斌文学奖、路遥青年文学奖、云南省政府文学奖、云南杂文奖、边疆文学奖、滇池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一些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涌现出了曾令云、夏天敏、雷平阳、樊忠慰、夏吟、刘广雄、李骞、宋家宏、潘灵、黄玲、陈衍强、杨昭、蒋仲文、麦芒、邹长铭、贾薇、吕翼、刘平勇、黄代本、张绍九等一批不断在国家级大型纯文学刊物发表作品,在全国产生影响的作家诗人评论家,引领了一大批昭通本土文学爱好者,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昭通文学现象”,引起了国内文学界的强烈关注。 昭通出作家,这在云南文学界是一个公认的事实。进入21世纪初的昭通文学是幸运的,也是辉煌的。两次高规格的研讨会标志着“昭通作家群”的崛起,随后“昭通文学现象”很快成为文坛和评论界探讨和解析的文学热点。

2002年的冬天对昭通作家来说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冬天。10月13日至21日,由云南省作家协会、云南出版社和昭通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昭通文学现象及作家群研讨会”分别在昭通和昆明两地举行,对昭通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文学现象和作家群进行专门的研讨,这在云南省的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不仅有云南省的各级领导和知名作家、评论家,还有来自《》《文艺报》《文学》《诗刊》《十月》《当代》等全国名牌报刊杂志的编辑家们。

夏天敏:好大一对羊

夏天敏:两个女人的古镇(节选)

夏吟:一滴血的温度(节选)

吴运强:背二哥

王单单:山冈诗稿(节选)

沈洋:万物生(节选)

沈洋:断弦

刘平勇:一脸阳光

蒋仲文:幕落

陈衍强:好汉武松

陈衍强:梅

陈衍强:中考诗

陈衍强:这是7月20号的昆明

陈衍强:二月二

陈衍强:打工妹回乡

陈衍强:农村现状

陈衍强:火车提速

陈衍强:再写悬棺

陈衍强:母亲的

陈衍强:向狗致敬

陈衍强:再写母亲

陈衍强:家居峡谷

DNA在自然情况下可以保存多长时间?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从化石中提取出DNA已成为现实,科学家们甚至实现过提取出40万年前的古人类DNA碎片,不过提取化石DNA需要苛刻的条件,成功几率很低。

DNA是生物信息的载体,研究生物的演化和生理特征离不开对DNA的研究,但是生物死亡之后随着遗骸的降解,DNA就很难保存,一些说法认为遗骸中的DNA的“半衰期”是521年,数千年后残存的DNA信息就比较少了,而化石的形成需要苛刻的条件,需要被埋藏在地下数万年之久,通过复杂的理化作用,矿物质灌注骨头缝隙,最终使骨质褪去而保留石质的骨头形状,DNA几乎分解殆尽。

而且曾经化石发掘也存在缺陷,毕竟它们埋藏于地下,发掘后不自觉地会清理它们,去除周边的杂质,然而所谓的杂质中也可能保存着生物信息,即便残存很微量的DNA信息也会在冲洗的过程中损耗,且水中有微生物,又会给化石引入外来的DNA影响,导致观测的极不准确。不过有些化石保存得比较完整,且保存的环境比较特殊,比如西伯利亚冻土地带、以植物油脂形成的动物琥珀,生物完整性保存得比较好,很好地和外界隔绝,且由于周围物质的稳定,可能会残存着一些DNA碎片,但处理这些化石的时候也需要相当的谨慎。

法国巴黎贾奎斯·莫诺研究所的Eva-Maria Geigl和她的同事们研究埋藏了3200年的生物遗骸,这些生物遗骸都来自于欧洲野牛,第一组化石出土后被送进了博物馆,当然已经清洗过了;第二批发掘出来之后就保存在-20℃的低温环境中。结果不言而喻,第一批遗骸中几乎找不到DNA,而在第二批中则总能找到DNA。所以对于出土的化石需要谨慎地处理,防止水冲洗等,避免对化石的污染,他们发现化石DNA不利于存在于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有必要的话周围的土壤岩石也需要收集一些,人手不能直接接触,需要戴上乳胶手套,取出之后还可能需要放在低温环境中,避免残存DNA的进一步损耗。

文章来源:《土壤》 网址: http://www.trqks.cn/zonghexinwen/2022/1212/2185.html



上一篇:土壤参考文献自动生成器(关于土壤的参考文献
下一篇:双一流大学研究生到小学当老师(土壤的论文)

土壤投稿 | 土壤编辑部| 土壤版面费 | 土壤论文发表 | 土壤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土壤》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