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世纪西欧天公不作美,气候土壤都不行,农民

来源:土壤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农业是封建社会的支柱产业,没有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就没办法支持一定数量的人口,国家的经济规模与消费市场便无从扩大,生产力也谈不上进步。所以如果说农业生产是工业城市

农业是封建社会的支柱产业,没有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就没办法支持一定数量的人口,国家的经济规模与消费市场便无从扩大,生产力也谈不上进步。所以如果说农业生产是工业城市之母,这话应该不为过。今日,我们就来瞧一瞧古代欧洲的农业生活。

一、西欧苛刻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中世纪的欧洲农作技术起点很低,虽然欧洲文明向上继承了希腊罗马文化,但日耳曼人还是将罗马人的生产方式破坏了。由于日耳曼人长期以畜牧业为主,所以养成了粗放的耕作习惯。他们在5—9世纪的几百年间,仅仅能收获2到3倍的种植量。当时西欧的农产量极低,以至于欧洲时常有人死于粮荒。

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战争

中世纪的西欧,因缺乏适合农业的气候条件而令人惋惜。西欧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有地中海气候和各种海洋性气候,但气候类型再多样,欧洲的大部分地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缺乏“雨热同期”。也就是说,当雨季来临时,植物虽可受到水份的滋养,却没有足够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在太阳高照时,缺乏水分的植物生长缓慢甚至枯萎。

伦敦常见的气候?阴雨

除了气候以外,西欧的土壤条件也不适合农业生产。同东方富饶的环境不同,西欧当时有大部分未开垦的林地和沼泽地,土壤的类型也以北方的冻土、黏土和广泛存在的沙砾土为多。西欧的地表景观并不适合大规模农场的出现,土地类型也无法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养分。砍伐森林、排干沼泽的工作还为古代农人增加了不少劳动成本。

“戴月荷锄归”的欧洲农民

二、庄园制和牲畜饲养提高了生产力

我们都知道,农业生产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虽然西欧的“地利”并不算优良,但农业的发展怎么也算赶上了“天时”和“人和”。

起初,中世纪西欧的农耕方式也很落后。在10世纪之前,欧洲人经常需要用4至8头牛来牵引重犁。重犁的出现虽说为解决黏土翻耕提供了可能,但却极度耗费人力、物力。

???不过,由于欧洲的农业生产组织是领主领导下的庄园制,这是农业生产的“人和”因素之一。在庄园制下,富裕的封建主会将田野上的农奴也视为自己的附属品,因此会将犁、牛等这些昂贵的生产资料借之使用。再加上日耳曼人传统上就有大量养牛的习惯,利用牲畜犁地确实是一件方便高效的事情。这样就促进了西欧农业垦殖技术的改造和进步。

牛耕的引入帮助欧洲人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传统农业常常会遇到的土地肥力不足问题,在中世纪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以粗粮与肉类搭配为主。除了畜养耕种用的牲只之外,欧洲人还会大量培育食用的禽畜。

大量的牲畜会排出富裕的粪便肥料。肥料可以促进农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更多的农产品又可以养活新生的牲畜。牲畜的肉类可以增强农民的体力,农民的体力又导致耕种面积的扩大。这样下来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

三、从二圃制到三圃制,粮食总产量得到提升

然而,仅仅提高土地的肥力还是不够的。土地不是一个随种随收的永动机,天然肥料的增施并不会改变土地需要休耕的事实。不合理的使用地力容易造成生产力的“过载”。?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在顺利稳定了粮食产量后,西欧人必须考虑到无限重复利用同一块土地对于持续生产的风险。

欧洲农场

10世纪前后,欧洲农民通常会采用简单的二分法来处理问题,这被人们称作“二圃制”。圃是垒起来的长方形土条,农民们在田间生产时会注意保存另一半土地的肥力。“一半生产用地、一半休耕地”是有效保护地力的轮耕方式。三圃制是一种更为先进的轮耕制度,耕地被划为条形,庄园主的土地和农奴的土地依次相连。

相对于二圃制,三圃制一开始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广泛普及。由于采用三圃的地区农产量相对更高,这适应了欧洲人口增长的需要,因此才逐渐受到推广。三块地分为秋冬田、春田和休耕田,理想状态下,可将原有的农产效率提高一半。

四、配套设施与耕作细节的进步

文章来源:《土壤》 网址: http://www.trqks.cn/zonghexinwen/2020/0915/371.html



上一篇:中药生物菌肥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条件
下一篇:养殖君子兰、酒瓶兰,土壤埋点“豆渣”,根系

土壤投稿 | 土壤编辑部| 土壤版面费 | 土壤论文发表 | 土壤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土壤》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