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灰色的泛滥(3)

来源:土壤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今天的画家们,不要看理论家们的文章,是由几年前的“看不懂”发展过来的。十年前,包括华君武、方增先们都呼吁过,理论家们的文章“看不懂”,希

今天的画家们,不要看理论家们的文章,是由几年前的“看不懂”发展过来的。十年前,包括华君武、方增先们都呼吁过,理论家们的文章“看不懂”,希望他们能把文章写得看得懂,但理论家们根本不予理睬。所以,最终,画家们便不再看这些文章,当然也不再呼吁。那么,这些文章写出来发表出来给谁看呢?基本上没人看。这种现象在其它学科也有。有一位财经界的学者,做财经评论十分受欢迎。他表示,自己本身也是做研究文章的,但结果发现,自己的文章发表出来,登在核心的杂志上,看的人不会超过20人。而他在其它大众媒体上发表的评论,看的人超过几十万。美术界的理论文章,大体上也是如此。想想过去王朝闻先生的《一以当十》等文章,俞剑华先生的《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在当时的美术界有多少的读者,在今天仍有大批的美术爱好者尤其是市场实践者人手一册,这是值得灰色泛滥者们深思的。为什么美术的实践者“看不懂”、“不要看”美术理论的文章呢?一是因为这些文章大多与美术、尤其是美术实践大树栽培的问题无关,而是“为其它学科做贡献”的,当然,“其它学科”的实践者是否在看这发表在美术杂志上的文章不得而知。二是因为故作高深,卖弄学问,如把拉丁文大段摘入等等,把简单的问题弄糊涂,可以用糊涂来表示高深。

根据常识,理论应该是从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而又对实践具有指导的意义。而今天的理论家却不是这么来认识,他们认为理论应该独立于美术的实践之外,不应去关注、研究、解决美术这一“狭隘学科中的狭隘问题”,而应该去关注、研究、解决“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问题、国家政府的行为问题”,“为其它学科做出贡献”。关注、研究、解决美术“狭隘学科中的狭隘问题”当然也可以为“其它学科做贡献”,这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其它学科的最大贡献,把中国的事情搞好了,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但理论家们却不是这样认识的,他们认为,这绝不是对其它学科的贡献,只有不做本职工作,做其它学科的工作才是对其它学科的贡献。于是,根据理论指导实践的常识,有些画家为了不沦于工匠,开始致力到美术馆去卖对虾、开火车、种水稻,以期对农业等其它学科做出贡献。但我们知道,画家们在美术馆中种水稻,并没有推动中国农业学科的进步,推动这一进步的是袁隆平。但似乎有一段时间,农业界也以不做本职的农业工作而做其它学科的工作,来评判是否是对其它学科做出贡献的优秀农业科学家,所以,一开始时,袁隆平并没有被评上中科院院士,而是其它在农业方面贡献不大的农业专家被评上了。但不久,农业界就认识到,真正对其它学科做出贡献的,正是解决了农业这一“狭隘学科中的狭隘问题”的袁隆平。

实践好比祖孙二人骑了一头小毛驴进城,理论的指导先是基于敬老的原则提出批评:怎么小孩儿骑在驴背上,让老人徒步走?接受理论的指导,于是小孩儿下驴,老人骑上去。理论又基于爱幼的原则说:有这样做长辈的吗?竟然让小孩儿徒步走,自己却安心骑在驴背上?于是乎祖孙二人一起骑在驴背上。理论又基于动物保护的原则说:太残忍了,一头小毛驴身上压了两个人的重量,简直不像话!于是祖孙二人一起下驴徒步走。理论又说:有驴不骑,这不是傻瓜吗?结果,祖孙二人只能把毛驴扛在背上进城。今天,有画家表示“听了理论家的话,就不知道怎么画画了”,正是一样的道理。美术,应该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而不是理论的沙砾中,才能永葆其与时俱进的常青不凋。

正是基于灰色泛滥的现实,近二十年来,我致力于倡导实践美术史学并再三呼吁把它纳入到教学的体系。我们需要懂得“万物理相通”的道理,但更需要立足于“术业有专攻”的常识来运用这一道理。准此,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用他山之玉,来攻我山之石。如果舍弃了“术业有专攻”的常识来高谈阔论“万物理相通”的道理,并把这道理贯彻到实践中,则缘木求鱼只能导致指鹿为马的结果,害了美术,对其它学科也没有什么真正的贡献。

我这里可以举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例子,就是中国画的“六法”,由南朝齐的谢赫提出,又经唐代的张彦远标点为四字一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本是从晋唐人物画的创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后人又根据不同时代山水、花鸟画的创作实践赋予了它们新的含义,这且不论,专论谢赫的本义,又是什么呢?20世纪初期的一批画家、画史画论家,混淆了晋唐人物画和后世山水、花鸟画的创作实践,所做出的解释已经明显不得谢赫的本义。后来又有一位研究文史的学者钱锺书,根据魏晋的文学、史学、哲学,得出谢赫的本义为“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传移,模写是也”的二字断句。这就是缘木求鱼了。不过这种观点是在文史“森林”的范畴内,所以不会对绘画界认识“六法”的本义产生误导。又后来,20世纪,一大批不学绘画、不懂绘画的年轻人考上了美术史论的研究生,还成了美术史论的专家,他们不但把钱锺书的观点引进了绘画界,更用《周易》、老庄、佛学、文学、音乐来解释“六法”,这就更成了指鹿为马的“六法”。稍具晋唐人物画创作实践尝试者都知道,当时的创作,都是以粉本小样为依据的按图施工,而且多为集体创作——有工程师,也有普通工人,传移模写,是讲按图施工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放大的,一种是同大的,放大的就要传移即转移,同大的可以模写即拷贝,怎么能说“传移”就是“模写”呢?莫高窟的画工,把小样放大到大幅面的墙壁上,怎么去“模写”?“随类赋彩”被解释为根据对象的类色去赋彩,试想,晋唐时担任赋彩工序的都是水平低下的学徒,他们怎么分得清什么是类色、什么是相色?只要看一看晋唐遗存至今的一些白描小样上,都有不同的色彩分类标记,如“工(红)”、“六(绿)”,“田(墨)”、“者(赭)”等等,就可以知道,吴道子画好线描后即离开,他的弟子们正是依据(随)小样上的色彩分类标志去上色的。既然“模写”无法读解“传移”、“赋彩”无法诠释“随类”,则“生动”之无法诠释“气韵”、“用笔”之无法诠释“骨法”、“象形”之无法诠释“应物”、“位置”之无法诠释“经营”,也就再清楚不过。

文章来源:《土壤》 网址: http://www.trqks.cn/qikandaodu/2021/0622/1362.html



上一篇:薄冰上的母爱
下一篇:有机种植农业的土壤培肥技术探析

土壤投稿 | 土壤编辑部| 土壤版面费 | 土壤论文发表 | 土壤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土壤》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