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昆曲继承发展的丰沃土壤(3)

来源:土壤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昆曲艺术大典》在昆曲音乐、表演、美术等领域的的资料搜集工作是自有昆曲以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音乐典》总计73册,收录影印曲谱29种

《昆曲艺术大典》在昆曲音乐、表演、美术等领域的的资料搜集工作是自有昆曲以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音乐典》总计73册,收录影印曲谱29种、排印曲谱13种。《表演典》36册,不仅广收各种单出与全本的身段谱,而且编就了“表演论著提要”“表演资料汇编”,对散见的文献资料分类作了介绍。更为难得的是,《昆曲艺术大典》将自有声像技术以来百余年间的录音、录像资料广觅博收,并加以现代技术处理,使其尽可能还原当初声、像形态。这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抢救”,于声腔、于表演、于流派的传承和发展,都可称功德无量。

20世纪50年代,有“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说法。“一出戏”是指昆曲《十五贯》;剧种是指昆曲。起因是“浙江昆苏剧团”在文化界许多有识之士的鼓励、支持、帮助下,进京上演了昆剧《十五贯》,一时名噪京华,好评如潮。这固然同那时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官僚主义的政治需要有关,也因为已经奄奄一息的昆曲,仍以其独有的语言文辞之华美、表演艺术之精湛、唱腔音乐之悠扬、人物形象之灵动,令人耳目一新。于是,浙江之外,江苏、北京、上海、湖南等地也纷纷成立昆曲演出团体,昆曲一时又有了复兴的气象。在以后的十几年中,虽未实现艺术界所期望的“复兴”,但也确实创作并演出了一些成功的剧作,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编、导、演人才,昆曲一脉才得以延续至今。在这个时期,对昆曲的传承与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只是,接踵而来的一次次文化批判,厚今薄古的提倡,“帝王将相部”“洋人死人部”贬斥。昆曲的所谓“复兴”,也只能是短暂的昙花一现。

昆曲的再次重振,已是“文革”结束后的20世纪80年代。剧团重建,剧目缤纷,既有传统剧目的再造,也有新编剧作的登台,对昆曲的研究,也突破了戏剧文学的狭小范围,成为对昆剧的历史、理论、格律、唱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全方位的研究。但是,资料的极度分散,依旧困扰着昆曲的表演者、研究者和爱好者,也限制了昆曲的学习、传承、研究与发展。一个剧种,若无传承,即无创新;若无创新,即无生命。昆曲虽被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但要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仍有待于后继者的学习、继承、研究、创新。

《昆曲艺术大典》的编纂完成,为昆曲的学、承、研、创,提供了一片丰沃的土壤。这片土壤,不但会继续滋养着昆曲艺术的老干繁枝,而且必能孕育出新枝繁茂、新花竞放、欣欣向荣的局面。

让我们期待着,期待这一人类文化遗产流芳百世,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世界上,戏剧的兴起,中国并非最早。古希腊戏剧繁盛之时,中国是诗文、歌舞的世界。中国戏剧的起源,或曰在宋金之间,或曰在金元之间,或追溯到更加久远的时期,不妨继续探讨,但以戏剧的完整形式保留至今,历六百余年传演不衰者,其唯昆曲乎!

无论流传之久,作家之众,作品之多,曲辞、歌舞、舞台美术,乃至脸谱、服装、场面保存之完备,昆曲堪称世界之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将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良有以也。

但是,对中华民族贡献于世界文化的这一瑰宝,我们的认识与研究,还很不够。

差不多一个甲子过去了。在我读大学时,中国文学史的讲述,对古代戏剧(不只是昆曲)仅限于作家、作品的择要简介,称之为戏剧文学作家、作品论,或可勉强,若论戏剧全般,这样的讲述,不免偏枯。

以昆曲论,高则诚、汤显祖、洪、孔尚任等当然是中国戏剧史上绕不开的重要作家;《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当然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广言之对于中国戏剧,或简言之对于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剧种——昆曲,在戏剧文学之外,若不全面讨论其演出的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等,就不能算是完整的昆曲研究,因为昆曲是一种综合艺术。

戏剧作品若不能继续活在舞台上,只能算一种戏剧的“化石”。如元曲关、马、郑、白诸大家,虽然剧本仍存,可供研究,可供悬想,但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已无法重现。元曲的演唱,现在大概只能从昆曲中的北曲,得到一些消息。昆曲之所以能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不但因为它流传久远、作品众多,而且因为至今它还活着,完整地活在中国的舞台上,活在中国的民众中,焕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文章来源:《土壤》 网址: http://www.trqks.cn/qikandaodu/2020/1029/694.html



上一篇:搬迁村的固守人家
下一篇:疏松土壤的犁铧——《艺术广角》的那三年

土壤投稿 | 土壤编辑部| 土壤版面费 | 土壤论文发表 | 土壤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土壤》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